從國際經驗思考娛樂城經濟 - 富貴金星
亞洲博弈產業大國澳門和新加坡,為了挽救國內經濟而開放賭場,雖然帶來驚人的經濟成長,卻也衍生許多負面效應,若從澳門與新加坡的經驗來看,有許多值得我們取材和借鏡的地方。
2010年,新加坡打破近半世紀的禁令,接連開設兩家綜合娛樂城,營業額高居亞洲第二,每年幫新加坡政府增加約130億到220億台幣的博弈稅,也帶動了觀光收益的成長,由新加坡的經驗可以看到,只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,營運的常態化和休閒娛樂城設施的設置,有機會吸引 更多國際觀光客到來。
而博弈事業已發展許久的澳門,2016年的博弈稅就將近3,000億新台幣,佔政府稅收的八成以上,全澳門近40萬就業人口中,幾乎等於每四個人,就有一人靠娛樂城維生,但因為博弈產業的發展,澳門的物價和房價漲得更快,讓境內中小企業因為沒辦法負擔急速發展的結果,導致許多公司面臨倒閉。
台灣的觀光博弈政策其實就是參考新加坡的模式,需要結合在地觀光,兼顧配套措施,加上剛剛才公投通過的馬祖,娛樂城的發展在觀光客消費潛力均指日可期,只是,許多衍生的犯罪往往都跟娛樂城有關,包括借錢、高利貸,或是牽連到毒品的問題,我們同時必須審慎評估,娛樂城的發展對離島帶來的環境衝擊和社會的影響,是不是值得讓台灣冒險投入博弈戰場,這是包含政府與我們每個深耕在地的人所無法忽視的問題。